2023年3月31日-4月3日,第21届全国固态离子学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国际青年会议酒店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主办,由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承办。
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成立于1980年,是由中国硅酸盐学会快离子导体学专业委员会发展而来。固态离子学是研究固体中快离子输运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对应的材料即快离子导体,包括离子/电子混合导体。因为这类固体材料的离子电导率可与熔体相比,一般可以达到10-4S/cm,电导活化能小于0.5eV;因此快离子导体又称为固体电解质。物质的形态可以是单晶、多晶和玻璃态,包括无机物和高聚物体系。这类材料目前主导了能源存储与转化方面的应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材料体系。
自1980年黄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快离子导体学术讨论会以来,学会坚持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目前已举办21届。是我国能源材料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规模最大且历史最悠久的学术盛会之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固态离子学与双碳目标”,本届会议得到了学术界、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的近1500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会议。
2023年4月1日上午开幕式上,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长温兆银研究员致辞,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同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周豪慎教授等八位专家做大会报告。周豪慎教授所做的题为“关于固态电池的一些想法”的大会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固态电池的使用概况、存在不足和应用前景,介绍了筛分电解质型固态电池的原理,结构和性能。指出固态电池安全性好、能量密度高、安全系数高,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创新研究,突破技术壁垒,尽快实现固态电池的广泛使用。
此次会议共设置固态离子学基础、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固态离子器件、下一代电池技术、新型“双碳”技术等六个分会场,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能源系何平教授担任“下一代电池技术”分会场主席,并作了题为“全固态电池界面设计与性能研究”的邀请报告。此外,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闫世成教授、王学斌教授、郭少华教授、罗文俊教授、丁煜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晶格氧活性研究”、“石墨烯块体材料及其电化学储能”、“法拉第结:固体表界面新概念”、“基于能量耦合与增益效应的可再生能源转换”、“基于液态金属的无枝晶碱金属离子电池”的邀请报告。公司苏州校区金艳助理教授作了题为“钠离子电池电解液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性研究”的口头报告。
4月3日下午,闭幕式由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长温兆银主持,表达对参会人员以及大会主办方的感谢。大会共计评选优秀口头报告12个、优秀墙报24个。n南大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能源系何平教授荣获“优秀组织奖”,南大苏州校区金艳助理教授获评为“优秀口头报告奖”,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硕士研究生王蕾的“化学碘气相沉积提高全固态锂硫电池中锂金属负极的相容性”墙报主题鲜明,设计新颖,内容充实,成功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墙报奖”。此外,公司多位研究生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
本次会议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在固态离子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成果,探讨了学科相关的最新发展动态。为高校和研究单位提供了产学研结合的互动平台,对促进我国固态离子学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会议的成功举办,有力提升公司在能源材料及固态离子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助力公司材料科学、化学等一流学科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任静怡投稿)